夜渚带浮烟,苍茫晦远天。
舟轻不觉动,缆急始知牵。
听笛遥寻岸,闻香暗识莲。
唯看去帆影,常恐客心悬。
夜渡江。唐代。姚崇。 夜渚带浮烟,苍茫晦远天。舟轻不觉动,缆急始知牵。听笛遥寻岸,闻香暗识莲。唯看去帆影,常恐客心悬。
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,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。
船只轻小人不觉其动,看到船边缆绳被拉直才知道船夫正背纤而行。
听见笛声从对岸传来知道离岸不远了,又闻到荷花香味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。
夜色虽然晦暗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,在黑暗中好像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。
此诗一作姚崇诗。
渚:水中的小块陆地。
晦:光线不明,昏暗。
恐:一作“似”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夜渡江图,艺术构思颇为独特。诗先交待了画面的背景: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,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。这里由“浮烟”“苍茫”“晦”等词的渲染,表现出江上夜色的独特之处,视线既不明晰,也不是漆黑一片,以下的描写都是由这种独特的情境所生发。因为天色昏暗,远处景物不辨,失去了参照物,所以船行而人不觉其行,只是看见船边缆绳被拉得笔直,才知道船夫正在背纤而行,可见江水其实甚为湍急。突然听见悠扬的笛声从对岸传来,所以知道离岸不远了,同时又嗅见荷花的香味,所以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,通过听觉和嗅觉感受渡江的距离,实际上又暗含了牧童夜归与荷塘夜色的景境。夜色虽然晦暗,但江上由于水光映照,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,而这帆影在黑暗中好像点点悬挂在空中,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。这样一来,在洲渚浮烟、天色晦暗的特定景境之中,既暗含了江水流急、白帆点点、牧童夜归、荷塘飘香的景色,又表达出夜间渡江的独特心境,可谓情景交融,构思别致。
姚崇(651年-721年),本名元崇,字元之,陕州硖石(今河南陕县)人,唐代著名政治家,嶲州都督姚懿之子。姚崇文武双全,历仕则天、中宗、睿宗三朝,两次拜为宰相,并兼任兵部尚书。他曾参与神龙政变,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,被贬为刺史。唐玄宗亲政后,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、同平章事,进拜中书令,封梁国公。他提出十事要说,实行新政,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,被称为救时宰相。姚崇执政三年,与房玄龄、杜如晦、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。721年(开元九年),姚崇去世,追赠扬州大都督,赐谥文献。 ...
姚崇。 姚崇(651年-721年),本名元崇,字元之,陕州硖石(今河南陕县)人,唐代著名政治家,嶲州都督姚懿之子。姚崇文武双全,历仕则天、中宗、睿宗三朝,两次拜为宰相,并兼任兵部尚书。他曾参与神龙政变,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,被贬为刺史。唐玄宗亲政后,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、同平章事,进拜中书令,封梁国公。他提出十事要说,实行新政,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,被称为救时宰相。姚崇执政三年,与房玄龄、杜如晦、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。721年(开元九年),姚崇去世,追赠扬州大都督,赐谥文献。
相和歌辞。怨诗二首。唐代。薛奇童。 日晚梧桐落,微寒入禁垣。月悬三雀观,霜度万秋门。艳舞矜新宠,愁容泣旧恩。不堪深殿里,帘外欲黄昏。禁苑春风起,流莺绕合欢。玉窗通日气,珠箔卷轻寒。杨叶垂金砌,梨花入井阑。君王好长袖,新作舞衣宽。
春日山居即事五首 其三。明代。王廷陈。 筑室清溪曲,为园古道傍。苔痕侵户牖,云色上衣裳。牧笛依青草,渔舟隐绿杨。偶然幽兴惬,搔首放歌长。
秋夕书事。宋代。陆游。 寂寂青枫岸,萧萧白版扉。端居常嬾动,偶出却忘归。时泰徵科简,师还驿置稀。江村日无事,烟火自相依。
别后与赵元默言怀四首 其二。明代。湛若水。 嘐嘐嗟断金,悠悠结同心。同心苟不固,胶漆亦未深。杯酒出肺腑,按剑起知音。朝为鱼水欢,暮为商与参。同学张陈子,干戈竟相侵。去去请息交,鸥盟蚤当寻。钟期或未死,吾且囊吾琴。
和萧参议游岳麓八绝 其五。宋代。王炎。 清风峡里水清泠,不但琮琤可静听。秋桂秋兰在深谷,更堪鼻观挹幽馨。